专题专栏 |
内蒙古阿拉善盟防沙治沙典型事迹发表时间:2025-03-12 10:51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飞机飞往播区进行播种作业(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 阿拉善治理成效(丁荣提供)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总面积27万平方千米,人口24.9万,辖30个苏木(镇)。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巴音温都尔四大沙漠,面积9.47万平方千米,占全盟土地面积的35.11%,占全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是防沙治沙任务繁重、沙漠化问题严重突出的地区,被学术界列为全国生态重灾区之一,“沙尘暴”西部路径的策源地之一,是祖国北疆生态防线的重要节点。 “播撒绿带锁黄龙,敢叫大漠换新颜”,是内蒙古阿拉善盟飞播治沙造林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真实写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拉善盟连续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实施飞播造林35年,建成了绵延460千米、面积达603.7万亩的飞播林草地。多年来,围绕沙漠治理,阿拉善盟采取“以灌为主、灌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林业治沙技术措施,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以飞播造林为主的生态治理格局,飞播治沙造林在推进全盟绿化、防沙治沙、林沙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创造了人类防沙治沙史的奇迹,在阿拉善大地上谱写出了生态建设的壮美篇章,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盟累计完成营造林生态治理任务1673.19万亩,包括飞播造林603.7万亩、封沙育林420.8万亩、人工造林605.79万亩、退化林分及森林抚育42.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面积占治理总面积的36.08%。 阿拉善飞播治沙造林事业的发展道路曲折,历程艰辛。为了在阿拉善这一干旱、极干旱荒漠区取得飞播造林的成功,经历了35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飞播治沙造林工作走进全国前列的目标。 科学实践,逐步推进,是飞播治沙造林成功的前提。阿拉善的飞播造林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4—1992年为科学试验阶段,第二阶段1993—2015年为推广应用阶段。从1984年开始,阿拉善林业部门在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东缘头道沙子开始了飞播治沙造林实验研究。8年的实验研究中,阿拉善林业人一切从零开始,飞播什么种子,播种时间如何确定,飞机如何导航,机场如何建设……数不清的难题摆在大家面前。当时,播区定位测量和播种导航完全依靠人工完成,精确度不高,外业工作强度大,只能采用燃烧废旧轮胎、镜子反光、摇旗等方法引导飞机播种,飞机偏离预期航线的情况时有发生,包括种子在空中漂移难以落到预定地点等,难题都需要破解。阿拉善林业人,一年一年地飞,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解,从几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再到几十万亩;从第一批幼苗破土而出,到一片又一片的绿色铺满黄沙,令阿拉善人民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到1992年,经过论证,“阿拉善左旗飞播治沙造林实验研究”科研成果取得成功。1993年,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原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干旱地区不适宜飞播造林”的论断,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1993—2015年,上级开始下达飞播造林任务,飞播治沙造林工作逐步推进。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投资加大,阿拉善的飞播治沙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从每年几千亩到最多的2011年飞播50万亩,飞播治沙造林已成为阿拉善生态建设的主力措施。 适地适树,尊重自然,是阿拉善飞播治沙造林成功的基础。在飞播地块选择时,选择水文条件相对较好、沙丘相对平缓低矮或具有沙质疏松宽广丘间地。水文条件好是指在阿拉善境内降雨量相对较好的区域,一般年降雨量在100~150毫米左右,沙丘平缓是指沙丘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米,沙丘密度小于0.6,丘间地较宽阔,以便落种、覆沙。在飞播树种选择时,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灌木树种和多年生草种,经过多年试验确定以沙拐枣、花棒和籽蒿为主。近几年采用乡土灌木沙冬青、柠条、蒙古扁桃等进行试验,扩大飞播树种也已进一步取得了初步成果。 适时适量,技术先行,是飞播治沙造林成功的关键。阿拉善飞播造林技术概括起来为:“适时、适量、种子包衣和GPS导航”。“适时”就是将飞播期选择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雨季前;“适量”就是根据各飞播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合理确定混播比例与播种量,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经过试验实践现在确定的每亩播种量为500克,混播比例为沙拐枣350克+花棒100克+沙蒿50克;“种子包衣”是对种子进行“驱避剂包衣”和“丸粒化”处理,预防种子鼠兔病危害,提高种子落地的准确度和发芽率;“GPS导航”即在飞播导航上采用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极大地提高飞播落种质量,节约了人力物力。 严格禁牧,管理到位,是飞播治沙造林成功的保证。飞播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严格禁牧、长期管护。阿拉善盟飞播区都处在牧区,林牧矛盾突出。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飞播区均采取先封后飞,架设高标准机械围栏,封禁5年以上,封禁期间严禁放牧、砍柴、打草等人为活动。同时,播区制定严格的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区,签订管护责任状,责任明确到沙头地块、明确到人。专门针对重点生态治理区禁牧工作出台文件,将飞播治理区禁牧工作提升到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范畴,有力保护了飞播区植被,落实了封飞管结合的措施,使林草植被覆盖度大幅提高。 政府重视,多方协作,是飞播治沙造林成功的保障。各级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飞播治沙造林工作的顺利实施。从盟旗苏木(镇)到林业部门,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对飞播工作一直十分重视,亲自过问和安排布置各项工作,每年都要亲临生产第一线,检查指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舞广大干部群众防沙治沙的斗志,提高对飞播治沙的信心,保证了飞播作业的顺利进行。飞播工作还得到了农牧业局、国土局、气象局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各单位每年选派人员、车辆参加飞播,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服务和人工降雨作业。当地苏木、嘎查及牧民群众积极配合,管护播区。特别是阿拉善的飞播治沙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空军部队的大力支持,每年西部战区空军参谋部航运团与当地林业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多架“运五”B型飞机支援飞播治沙造林,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与林业干部职工同吃同住,不畏艰苦,并将飞播治沙造林列为日常训练科目,极大地降低了飞行作业费用,在飞播治沙造林补助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生态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了飞播各项工作。 坚持不懈,爱岗奉献,是飞播治沙造林成功的根本。阿拉善飞播治沙造林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广大农牧民的大力支持,得益于西部战区空军的密切合作,更得益于全体林业工作者的艰苦奉献。35年来,林业部门一直将飞播治沙造林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连续实施飞播造林,取得了飞播治沙造林603.7万亩、覆盖度在30%以上的保存面积367万亩的骄人成绩。阿拉善全体务林人充分发挥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飞播作业期间务林人每天凌晨3、4点钟就起床,晚上要到9、10点钟,一天工作18个小时;身为父母不能照顾孩子,身为子女不能孝敬老人,自己头疼脑热也坚持工作;抗蚊虫、耐酷暑、受风沙、风餐露宿已是家常便饭……一切为了改变阿拉善的生存环境,一切为了家乡变绿变美。在这一过程中,阿拉善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得过“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荣誉,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盟市奖励。正是有着这样一批一批坚持不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林业人,阿拉善的飞播治沙造林事业才能有骄人的过去和灿烂的未来。 阿拉善的飞播造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连续35年实施了飞播造林,累积飞播603.7万亩,覆盖度在30%以上的保存面积达到367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了长350千米,宽3~20千米的生物治沙带,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千米,宽3~15千米的生物治沙锁边带,使播区流动沙丘已趋于固定,局部地区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移扩展危害。二是飞播造林增加了播区植物种类,提高了植被盖度,削弱了风力,增加了地面粗糙度,减少了输沙量。根据调查,播区植被盖度已由播前的0.5%~5%提高到12.8%~50.4%,生物量(干重)由播前的1.0~2.5千克/亩,增加到21.5~120千克/亩,近地表输沙量减少85.5%~97.6%,地表形成0.1~1.0厘米的结皮,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07%提高到0.23%,防风固沙效果明显。播区内逐步建立起良性演替的稳定生态系统,植物增加了十几种,昆虫、两栖动物、鼠、兔、狐狸、鹰隼、獾、刺猬、黄羊等繁衍生息,飞播防风固沙重点治理区已经成为阿拉善一片生机盎然的新生境,成为围堵沙漠侵扰的铜墙铁壁。三是飞播区成林后,林木种子和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播区周边环境极大改善,每逢春夏之际繁花似锦,成为人们踏青游览的胜地。播区农牧民在禁牧后通过管护工资收入、采集种子、开发旅游、发展沙产业等收入不断增加,采种最多的农牧户一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经营梭梭肉苁蓉和白刺锁阳产业的也户均收入5万元以上,还有从事牧家游、林下养殖、运输物流等收入也都相当可观。特别是国家还将60万亩飞播区纳入公益林补偿范围,年获补偿资金700万元,播区涉及的146户626人纳入补偿范围,人均年收益11182元。可以说,飞播区的农牧民已经脱离了过去“过度放牧—生态恶化—收入减少—再过牧”生产模式的恶性循环,走上了保护生态、发展林沙产业致富的生态文明之路。通过多年的飞播,使全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立盟的理念深入人心,林草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生存质量提升,阿拉善的飞播治沙造林事业正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沙区“生态梦”。
文章分类:
应用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