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丸晟智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专栏

【北疆好网民】育苗“女将”宋程程:不爱红妆爱绿装

发表时间:2020-07-03 14:49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盛夏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库都尔林区绿潮涌动,林海扬波。广大干部职工头顶烈日,脚踏泥土,奋战在生态保护建设的靠前线,生动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赞歌。

走进库都尔林业局培育、盛产苗木的“大本营”——原林苗圃,一股清新、浓郁的绿色气息扑面而来。

新育苗床上,一顶顶破土而出的云杉、樟子松苗,撑开了“绿伞”,舒展着针叶;新移植的300万袋容器苗,绽绿吐翠,生长旺盛……让育苗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也带来了甜蜜的“负担”,抚育养护270亩苗木的任务,变得尤为繁重。

今年33岁的宋程程,是原林苗圃的一名女生产技术员、育苗段副段长,也是单位里年轻的党员骨干力量。她每天上班的靠前件事,就是到田间地头转一转,观察苗木的长势,给育苗工进行生产技术指导。

“看看地里有没有缺水,有没有病虫害,需不需要施肥和除草,这些都是精细活,偷懒应付不得。”对待工作,宋程程一脸的严肃认真,“每一棵苗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草就想薅,看到苗倒了就想扶一扶,要是苗生病死亡或被人踩踏,都特别心疼。”

新育的苗一般要经历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硬化期4个阶段,面临的风险也各不一样。附近的野鸽子专门“偷吃”地里刚出土的幼苗,即便挂着驱鸟器,有些仍然“苗命难保”。如果幼苗得了立枯病、根腐病等,同样会失去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在宋程程眼中,每一粒种子从发育到成苗,都非常不容易,也更需要育苗人无微不至的呵护。

“前期浇水要少浇勤浇,保证湿度,后期要减少水量,追施氮磷钾肥。随着苗木生长,吸收的养分越多,抗性也更强,只要田间管理跟得上、做到位,两年生的容器苗就可以上山造林了。”别看她年轻,对育苗生产的每个环节、步骤要领,都能如数家珍。

植树造林期间,宋程程还充当苗木“记账员”。从苗圃调出的每一株苗,必须要经她的手。根据造林单位开具的苗木调拨令,统计、记录苗木调出的时间、数量和品种等信息,每一笔账都要准确无误,还要做到“铁面无私”。为此,宋程程拒绝了很多人情关系:“千金难买育苗人的心头爱。有些人想要点苗在自家院子里种,这都是不允许的,苗圃的苗只能用于造林。”

一顶遮阳帽、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是宋程程常年不变的行头,就连曾经的心爱之物——裙子和高跟鞋,都被她束之高阁了。瘦小单薄的身板,经常穿梭在圃区的各个角落,不但晒得黢黑,身上还总被蚊虫叮咬,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疤痕。

(上接靠前版)可她从不在意,打趣地说:“我皮实着呢,和这些苗木一样,风吹日晒雨淋都不怕!”

宋程程深知,种苗是造林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培育出优质壮苗才是硬道理。对一苗一树的珍惜和爱护,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已经深深融进了她的血液里。

“算起来,我是第三代务林人了。我的爷爷、姥爷都是林区靠前批开发建设者。我的父亲为扑救1987年‘4·20’森林大火献出了生命,当时母亲已经怀有身孕,我是在父亲牺牲后的第三天出生的……”说到这里,宋程程的眼眶忍不住湿润了。

怀着一种无法释怀和割舍的情感,2011年大学毕业后,宋程程决定回到林区。投身生态保护建设,传承父辈的绿色“接力棒”,让她倍感骄傲:“老一辈务林人凭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库都尔百万亩人工林的历史功绩,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更要将这份绿色事业坚持到底!”

宋程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有一个调到林业局机关工作的机会,她却主动放弃了,甘愿坚守在苦累的一线,播绿不辍、育苗不止,用3000多个日夜的青春和汗水,洒满了这片沃土,回报着养育自己的家乡。“库都尔林业局十佳岗位能手”“林区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绿化奖章”等诸多荣誉奖项,见证了她一路成长奋斗的足迹。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培籽成苗、育树成林。置身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海洋,宋程程满含深情地说:“与花草树木打交道已经9年了,闻惯了清晨混着泥土气息的松香味儿,看惯了清晨挂着露珠的棵棵幼苗,更加钦佩每一粒种子破壳出土的顽强。而我在这里,也找到了自己的根……”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

记者:张梁诚 陈晓琳 李金玲


文章分类: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 隐私与保护

电话:13269088789     邮箱:2407920257@qq.com
版权所有:贵州丸晟智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丸晟智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